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人物
魂系毛家山——追访郝广杰的乡村故事
时间:2023-11-13 13:58:27 浏览:1242

“人活着为了什么?应该死后给后人留下些有价值的东西呀。

郝广杰的故事在毛家山流传了数十年。

前些日子,一位返乡退休干部给报社打来电话,转达山西省平陆县毛家山村村民们的意愿。

今年2月,83岁的村民郝广杰积劳成疾溘然长逝。村里和家人按照他的生前遗愿,将他的骨灰安葬在毛家山。

但是,村民们都觉得事情不能到这里结束,他们很想让山外的人都了解他为建设毛家山不遗余力的感人故事。

郝广杰起初是一名在天津市区教书的中学教师,他的生活轨迹原本与当农民无缘。但是,他一生中却两次主动把户口从天津市城区迁到千里之外的这个小山村,并为改变村庄面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不遗余力奋斗,先后当了20余年名副其实的村民。10年的青春时光,14年的暮年余热,郝广杰把自己的能量倾情播洒在这个让他牵挂了一生的地方。如今,他长眠在毛家山,如一粒种子,永留

魂系毛家山

2023年5月,村中老人在知青大院门口向记者讲述知青们的故事,照片左三为郝广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焕慈 摄

“教育战线活雷锋”转岗

追访郝老师的事迹,记者首先来到了毛家山。

从资料照片中看到的郝广杰,中等个子,年轻时面庞清秀,总戴着的一副厚镜片眼镜,遮不住他的学者气质。

根据郝老师留下的自传,他祖籍河北唐山,1940年9月生于辽宁沈阳,4岁丧母,8岁开始讨饭,10岁时曾得眼病双目失明。多亏新中国的建立,他才获得医治,重见光明。从记事起,他就心里明镜似地知道,要感恩共产党,感恩毛主席和社会主义社会。

郝广杰晚年在有关回忆文章中写道:“是共产党使我翻身得救。”

记者也到访郝老师曾经工作过的天津市。郝广杰在湾兜中学的同事林骅老师,今年82岁了。林老师回忆说:“在我看来,郝老师一直就是教育战线的活雷锋。当时湾兜中学是个新建校,一时锅炉房还没建成,郝广杰每天带领几位年轻教师从一墙之隔的五十中学去挑开水,供全校师生享用,至今印象深刻。”

“他对金钱并不在意。出资买了推子、剪子等工具,培养理发员,为学生们义务理发;也时常资助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书本费。他常说,‘工资是劳动人民给的,我要把它还给劳动人民’。”

林骅印象特别深的情形,还有与郝广杰一起带学生到河北农村的社会实践。

1966年冬天,两人带领8名学生组成一个长征小分队,用一个多月时间走访唐山地区八个县市。一路上风餐露宿,访贫问苦,听冀东游击队的英雄业绩,瞻仰烈士陵园和贾山阻击战的原址。最远到了遵化县西铺村,感受了王国藩“三条驴腿办社”的穷棒子精神,又到了沙石峪村,目睹当代活愚公的艰苦创业精神。后来,小分队中有3名学生成了赴毛家山的骨干队员。

“记得当时郝广杰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一直念念不忘‘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愚公精神。”林骅回忆道。

这“极大的震撼”,或许造就了郝广杰报效乡村的动力源泉。

1968年12月25日,天津市南开区湾兜中学30名学生组成长征队,由郝广杰等9名护送人员带领,徒步踏上了到山西插队的千里征程。

当时,在天津驻点接收知青的山西省平陆县知青办主任张松青等二人,听说湾兜中学的上山下乡计划后特意到学校动员,希望这批有朝气的青年能到平陆去。双方沟通后,确定平陆县晴岚公社毛家山村为长征队目的地。

学校选中郝广杰带队,不仅因为他几年来的优秀表现,还有一个直接原因是,他1966年曾成功护送天津市800名支边人员到云南。

历经51天,徒步1300多公里,长征队到达目的地。毛家山人敲锣打鼓,鸣鞭放炮……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天津知青。

毛家山村地处晋南中条山腹地,面积近10平方公里,有耕地3000余亩,距平陆县城20余公里,是一个被深沟包围的山庄窝铺。当年只有32户人家,交通不便,封闭落后,与大城市相比,有着极大反差,就连吃水也要走六七百米到沟底挑。可是,这丝毫没影响到下乡知青扎根和奋斗的热情。

知青们在村里安顿下之后,另外8名护送人员很快返回天津,郝广杰却留了下来,成了知青们扎根农村的带头人。

“我的信念决定了我不能只是这样做”

在郝广杰的带领下,昔日城里的年轻人,很快就融入当地极其俭朴的农村生活。没有大瓦房,他们二话不说,住进了7间阴暗的土窑洞;没有细粮,他们玉米面窝头就咸菜疙瘩,还吃得津津有味;没有劳动工具,他们就学着打铁,自制了铁锹和锄头。学生们在生产中总是冲在前,争着抢着干。

1969年5月,郝广杰回天津参加组织活动,之后请求组织把他带队知青的工作延长到一年。于是,1969年秋天,他如愿再返毛家山。

正当郝广杰和知青们投入到毛家山的第一个秋收的时候,邮递员给郝广杰送来一封信,这是他未婚妻的来信。信中写道:“现在,我向你表明,如果你返回天津工作,我们就马上结婚,如果你一定要留在毛家山,咱们就谁也别影响谁了,各走其路吧。”

一边是甜蜜温馨的正常生活轨迹,一边是艰苦的山村和贫穷的农民,人生的十字路口,艰难的抉择,该何去何从?

郝广杰后来对人们说:“当时,我的确犹豫过,大学毕业又有安稳工作,完全可以马上回到天津,结婚生子,赡养老人,过温馨日子。但是,我的信念和性格决定了我不能只是这样做。”

随后,一封果决的回信发到了天津。信寄走后,郝广杰便将全部身心都放在毛家山的建设上。

谈到郝老师的“悔婚”,曾任小队和大队会计、今年75岁的村民毛天赦告诉记者,“郝老师脾气很好,因为有他,当时那么多知青来村里也没有发生过什么纠纷,而且到现在还经常回来,都很亲近。他是因为放心不下毛家山和他的学生们,才和未婚妻分手的。”

与组织约定的一年时间,很快就到了。1970年初,郝广杰邀请村民代表一起到天津,向各级组织汇报在毛家山的工作。最后,经组织同意,郝广杰再次回到了毛家山,并且这次带着户口、组织关系和工资关系,正式到平陆县落户,成了毛家山的知青户长。

年底,郝广杰被推选为毛家山大队党支部书记。为了改变毛家山的面貌,郝广杰带领大队成员反复调研,制订了《毛家山发展规划》,提出实现“三通二化一翻番”(通路通水通电、农业半机械化、荒山绿化、粮食产量翻番),建好“三田”(每人一亩大寨田、一亩水浇田、半亩沟滩田),办好“五场”(林牧场、养猪场、良种场、砖瓦场、铁器场)的目标。

这些目标当中,最难的是解决水的问题。为了满足人、畜、田用水,1971年,平陆县水利局先后五次到毛家山勘察。最终,村里决定打通360多米的岩石山洞,让后山的水自流到毛家山。

在平陆县水利局和人武部的支持下,知青和毛家山人靠捡牛粪、买化肥、攒锯末配制炸药,用9个月的时间打了101米山洞。虽然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缓慢的进度让大家有些无奈。于是,郝广杰与垣曲铜矿沟通,最终垣曲铜矿不但提供了炸药,借给空压机,还派了4名老工人前来帮忙。工人打眼放炮,村里人运输石渣,又大干9个月,黑牛岭上高1.7米、宽1.5米、长367米的“工农联盟洞”终于贯通。

记者实地采访中发现,这一艰辛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之后,知青和毛家山人又修通了2400米长的水渠。1973年5月7日,后山的自流水终于引入毛家山,毛家山人从此告别了“吃水只能沟底人担”的窘境。

3年时间过去,毛家山村果真实现了粮食产量翻一番:粮食总产量由1968年9.02万斤提高到1971年的18.84万斤;五年时间,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创造了战天斗地改善生存条件的奇迹。

到了1976年,毛家山已经有了汽车、拖拉机、推土机、球磨机、刨床、车床,并办起了队办工厂、卫生室、图书室、实验室、展览室、招待所等。

魂系毛家山

1968年底,“长征队”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资料图

“铁心山区当农民”

在建设毛家山的过程中,1972年9月,经介绍,郝广杰与平陆县的民办教师张桂梅结婚。妻子理解他的事业追求,他们的家就安在知青大院最里侧的窑洞内。后来,他们的女儿和儿子分别取名为郝爱山、郝建山。

“远离城市来农村,铁心山区当农民。”这是知青大院大门两侧刻写的对联。先后住在这个院子里的,除了第一批的31人,还有天津后来派来的四批知青,五批共计107名。郝广杰是其中唯一的教师。

据介绍,毛家山知青是集体插队,平时以生产劳动为主,坚持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搞军训、学做人。经过几年的艰苦锻炼,知青们有的学会了犁地、摇耧、编席、养蚕;有的学会了管理果树、开机器;有的成了木匠、铁匠和电工;有的当了饲养员、赤脚医生和民办教师。他们中间多数人入了团、入了党。第一批保送上大学的就有8人。

1979年初,郝广杰被安排到天津农学院工作,户口同时转回天津原籍。郝广杰一家四口与毛家山的乡亲们依依作别。随着第五批知青告别毛家山的乡亲,热闹了10年的毛家山知青大院由此开始了长时间的清冷时光。

从1979年离开至2008年,郝广杰先后5次返回毛家山探望。2008年12月,作为天津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探访平陆的组织者之一,退休后的郝广杰和当年的知青们一起回到了平陆县。在参观了企业、学校、农村后,座谈会上郝广杰语出惊人地表示:他要重返毛家山,用余生建设毛家山,振兴毛家山。

他本可以像大多数城里老人一样,帮着子女照顾孙辈,三代同堂,享受天伦之乐,然而,郝广杰却志不在此。他对家人语重心长地说:“人活着为了什么?应该死后给后人留下些有价值的东西呀。我感觉我身体还行,还有余热可以发挥啊。”

2009年5月,郝广杰又重新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小山村。村子里十分寂静,一个个简易的土门楼伤痕累累,脚下的土路也坎坷不平……毛家山在新的历史时期落伍了。他推开昔日副队长狄小二的家门,只见这位过去浑身是劲整天活蹦乱跳的青年,已是臂曲腰弯,正坐在凌乱的院子里抽着旱烟。郝广杰紧走几步,紧紧握住他的手。

“哎呀郝老师,可想死我了,你终于回来了!”

“我这次回来不走了!”

不一会儿,狄小二家里涌进十几位村民,询问、回忆、议论,院子里顿时热火朝天。众乡亲听到郝广杰这次回来就不走的消息,异常兴奋,好像看到了毛家山新时期的美好希望。

不久之后,郝广杰在文章中如此记录重返毛家山的心路历程:“是情感,是事业,是责任,是尚未完成的规划和目标,让我重回藕断丝连、牵肠挂肚、愿献终生的毛家山。”

重返毛家山后,郝广杰经充分调查研究,外地考察,请教专家,了解政策,就像当年建设毛家山一样,再次为毛家山村初步勾勒出一个宏伟的规划:着眼未来生态建设、红色旅游、传统教育为主线的发展蓝图,争取3年大变样,5年达小康,10年达到规划要求,建成高水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俱佳的、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旅游教育基地。

接下来,郝广杰便重拾当年建设的热情,迈着他已步入老年的双腿,二度建设毛家山。

要想富,先修路。在郝广杰的协调沟通下,由平陆县交通局组织实施的毛家山上山公路开工了。3个月后,一条平整光洁的水泥大道像一条绸缎环绕在中条山巅毛家山虎圪塔岭上;2010年,平陆县水利局的专业施工队出现在毛家山,清基,打桩,灌浆,填土,一个精巧结实的小型蓄水池耸立在虎圪塔下的绿草坡上。

在省市县各部门的支持下,郝广杰和村民们一起努力,很快毛家山的基础设施有了巨大改观。

2010年4月5日,年逾古稀的郝广杰毅然把户口和组织关系再次转到毛家山,再次铁心当农民,完成三十多年前没有完成的夙愿。

2011年冬天,毛家山新一届村委、支部班子正式成立,经县委组织部同意,71岁的郝广杰经选举担任毛家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距第一次担任毛家山党支部书记30年后,郝广杰又站在了建设新农村的领头人位置上。

郝广杰向那些望着他并把村里的未来托付给他的村民们说:“我是毛家山的村民,要在有生之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毛家山的发展建设上,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人才贡献我的全部热能!”

魂系毛家山

2013年,郝广杰在知青大院。资料图

“活着干,死了算,死后埋在毛家山”

“活着干,死了算,死后埋在毛家山。”这句话,是郝广杰重返毛家山后的口头禅。

2015年,毛家山村被列为“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和“知青红色教育基地”,2016年又申报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2020年,在郝广杰持续不断的努力下,在运城民航机场有限公司驻毛家山村工作队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全体村民共同奋斗下,毛家山村摆脱了贫困村的帽子,与全国农村一起实现了全面小康。

记者了解到,郝广杰的事迹和精神,影响和带动了当年的知青们继续关注支持毛家山,也带动了一批毛家山的年轻人投入到建设发展家乡的事业中。

第一批知青陈树立,对毛家山感情至深,后来担任天津师范大学中层领导后,为“涌泉相报”父老乡亲,十几年内将毛家山15户山里人家的孩子推荐到天津打工,使他们受锻炼、见世面、得收益。

有村民说,“郝老师在村里这么多年,一直在奉献,他改变了很多人的思想。”

2022年7月2日,天气酷热,郝广杰在毛家山村连续两天讲党课,不幸突发脑梗,晕倒在会场。村委会主任狄献生等人迅速送他到县医院治疗。医生觉得情况很糟糕,让村里给他子女打电话。郝爱山和郝建山赶到后,要接父亲回天津治疗,但郝广杰不愿离开毛家山,临上车前说:“要么我活着回来,要么我死了(骨灰)会回来。”

郝爱山告诉记者:“回到天津,安排父亲住院治疗,发现他的工资卡上仅有1000元钱,医疗费开销根本指望不上,我们姐弟筹措了资金维持治疗。”村民说,郝老师的工资基本上都花在了毛家山的建设上。

半年后,2023年2月8日清晨,郝广杰在天津溘然长逝。毛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民代表得知后,第一时间冒雪驱车赶到天津,送郝广杰最后一程,也按照他的生前遗愿,接他回到毛家山。

林骅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通宿难眠,构思了一幅挽联作为对这位老友的悼念:“表里俱澄澈三上毛山担使命,肝胆皆冰雪坚守本色践初心。”

毛家山村勒石碑两块,总结了他的一生:“追忆郝广杰同志的一生,我们钦佩地看到了他三上毛家山、建设毛家山、情系毛家山的深深足迹;看到了他‘刻苦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勇于实践,敢讲敢干破难关;不断总结,万里长征永向前’的知行合一;看到了他走红军长征道路,学习大寨精神,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决心、毅力与辛劳;看到了郝老师用自己的言行苦行僧式践行毛主席曾向广大知识青年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号召的时代强音。”

碑文里还说明了立碑树传的目的,就是要广扬他的事迹,珍惜他及知青们为毛家山所赢得的声誉,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他的未尽事业,激励后人记住这段历史,为建设好美丽乡村,再出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徐恒杰 张焕慈


优品溯源更多>

战略合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人员查询

Copyright © 2021 -2024 北京华夏公益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1752号-3